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工作动态

“三变”蜕变出高原红色新村——松潘县毛儿盖镇索花村党支部以党建领航“三变”改革侧记

发布时间:2023-09-22
字体:
访问量:
来源:阿坝日报
分享到:

“家家住的老木房,一家不出读书郎,出门就是牛粪塘,有女不嫁索花郎。”昔日的松潘县毛尔盖镇索花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是出了名的“老少边穷”地区。

如今的索花村,一排排藏式房屋整齐划一、一座座藏家小院国旗飘扬、一颗颗红星在房顶熠熠发光,道路宽了、路灯亮了,小村庄变身“大景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索花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的引领作用,并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发挥“三变改革”在全面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带领全村百姓实现增收致富。

“无为”变“善为”

支部引领“聚人心”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看到村容村貌陈旧、群众思想守旧、经济发展模式老旧,村党支部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彻底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是摆在索花村党支部党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索花村党支部的党员们坚持把“强支部、变思想、凝人心”作为突破口,健全“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工作机制,以“传承革命精神,锻造过硬支部”为目标,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建立党支部统一领导、村委会成员依法履责、群众广泛参与的自治治理体系,成立村民议事会,组织党员、群众集体协商议事、决事、办事,商讨确定索花村发展路径,绘制发展蓝图,提升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

结合夏季牧场离村子比较远、牧区群众居住也比较分散的实际,支部牵头及时建立流动便民服务帐篷,成立“马背宣讲队”“摩托车宣讲队”,穿梭于草山、牧场之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宣讲,切实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每一户牧民家里,将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将索花村的未来发展蓝图刻进每一位群众心里。

“以前村上开个大会,支部书记要挨个儿去动员,有些党员、老百姓还经常缺席。现在,党员个个干劲十足,老百姓也都听支部的话,一心为过上好日子在努力……”说这话时,村上的老党员卜尔娃眼神里充满肯定。

“靠天养”变“科技养”

绿色产业“激活力”

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索花村世世代代以牦牛养殖为生,如今,草场载畜量过载,如何平衡生态与发展是该村急需解决的第一个发展难题。该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示范干,积极探索牦牛标准化养殖模式,标准化饲养牦牛,有效缩短出栏周期。

2020年,该村被列为中省集体经济扶持村,为更科学化推进牦牛标准化养殖,该村支部盘活闲置集体土地5亩,闲置集体草山7万余亩,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肉牛现代品种改良养殖基地建设,探索牦牛标准化养殖“4218”模式,养殖牦牛102头。2022年,规模发展至128头,出栏6头,收入达12万元,实现集体经济“空壳村”的逆袭。试点成功后,支部党员深入远牧点动员减畜,推行标准化养殖,通过努力,乡镇草场载畜量由原来的12000余头减少到现在的7700余头,群众牦牛养殖年收益每户增加1万元。

“以前草场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牛,越界放牧的现象也多。现在好了,村上严格减畜,推行标准化养殖,牛少了、草多了、出栏率高了,草原生态变好了。”村民尕让多州为减畜工作竖起大拇指。

同时,索花村党支部积极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对接,依托现有村集体经济,建立科技牧场,对该牧场300余头牦牛建立24小时全方位监控的可追溯系统,对牦牛生长情况、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跟踪,从而大大降低人力和物力,同时运用大数据平台对每头牛进行严格的生命体征数据记录,生成“生态健康肉牛报告”并结合新型销售模式,提高牦牛肉的销售渠道和价格,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

索花村党支部以此为契机,在全村范围内推广无人机应用,有力解决传统野外放牧人力成本高,难以有效管理、监控牛群生长状态的问题,切实让“智慧养殖”成为索花村牧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

“红色资源”变“红色引擎”

红色产业“助振兴”

1935年7月初8月底,红军在索花村寺院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毛儿盖会议,并在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筹粮,为红军穿越草地打下了坚实基础,著名的土司安登榜就是在筹粮途中被敌人杀害在索花村下行7里的山坡处。这些零星的历史事件,记录了索花村在红军长征中不可磨灭的一段红色印记,在中国革命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索花村党支部充分挖掘红军长征文化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毛儿盖会议会址,打造红色旅游和红军长征体验地。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启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建设,修建红色记忆展览馆、红色文化广场等,对民宿、公共厕所、村容村貌进行再提升、再改造。积极探索“集体主办、村民参加、利益共享”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修建商贸楼、红色客栈,壮大村集体经济,将索花村打造成“黑水—松潘—红原”长征之路上的红色史诗驿站。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辐射带动群众兴办餐饮娱乐、商铺门店、民宿服务等经济实体20多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

“支部带着大家搞红色旅游,发展村集体经济,县上在我们村还举办了2期县级领导读书班和遴选优秀青年干部示范培训班,来参观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老百姓的腰包比以前更鼓了。”村民索郎达基感慨地说。

金秋九月,站在高坡上,落日的余晖照耀在索花村这片红色土地上,金灿灿的青稞地尽收眼底,河面波光粼粼,这片曾为红军提供了粮食、肉干、野菜的红色大地正焕发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阿晓欢  钟林秀)

责任编辑:阿坝州乡村振兴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