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工作简报

阿坝州乡村振兴简报2023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3-04-19
字体:
访问量:
来源:州乡村振兴局
分享到:

阿坝州“一二三”工作机制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阿坝州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在后续扶持上下足功夫,聚焦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管理、服务、发展难题,探索推行“123”工作机制,确保全州9355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健全“一套机制”,把“强统筹、重协作”抓到细处。以“三家园”建设为统揽,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构建统一领导、整体推进、分级负责、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一是健全纵向统筹机制。严格落实州级部门督促指导、县级党委政府负主责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责任体系,实现州、县上下联动、同频共振,深研政策、争取资金、强化调度,做到统一的政策、统一的口径、统一标准。二是健全横向协作机制。由州、县两级发改部门、乡村振兴部门双牵头,21个部门参与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工作统筹推进,协调解决后续扶持各项困难和问题,推动后续扶持工作有力有效开展。三是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制定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配套出台住房质量安全、就业帮扶、产业发展、社会融入等配套政策,编制《阿坝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责任分工》,形成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时间清单,实现从政策制定到执行、到问效的全程闭环管理。

坚持“二业并举”,把“促增收、稳就业”抓到实处。一是培育特色产业。积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和帮扶资源,大力支持安置点发展特色种养业,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模式,因地制宜、因点施策,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持续增收。九寨沟县采取“联营保底分红”“电商订单农业”的方式,以“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借助帮扶单位优势资源和邛九电商平台,大力推动乡村旅游、闲置资产租赁和合作入股,助推安置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黑水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入股色湾藏香猪食品加工基地项目按股分红,惠及全县244户849名搬迁群众;壤塘县立足“4+1”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安置点“粮、油、菜、药、畜”结构性调整优化。目前,搬迁群众中5700余人次通过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服务业和资产收益扶贫等实现稳定增收。二是抓好稳岗就业。建立完善搬迁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五张清单”。围绕实用技术技能采取“送技术进村”的方式开展订单式、菜单式培训。积极搭建劳动力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对接通道,继续稳固东西部协作、省内结对帮扶成果,开展“送岗进村”“易地扶贫搬迁就业专场招聘”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有序推动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动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多形式灵活就业,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

改善“三个环境”,把“补短板、促融合”沉到深处。一是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坚持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落地易地扶贫搬迁点位,不断完善和提升水、电、路、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九寨沟县安置点道路硬化9公里,新建挡墙1500立方米,农田改造220亩,铺设灌溉主管道11公里,支管网8公里;壤塘县安置点平整及硬化坝子300平方米,观景河堤治理3公里,同步建设垃圾收运、污水处理等设施,安置点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二是改善社区治理环境。围绕“党建联抓、资源联动、活动联办、服务联做”建立党建“联合体”的原则,新建党支部委员会1个、村民委员会2个,派驻第一书记18名、驻村帮扶干部169名。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组建乡贤调解队伍,完善村规民约。深化“四查三制三调五不”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动态联管机制,划分安置点小网格,常态化开展法律政策宣传服务。加快推进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开辟宣传专栏,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提升搬迁群众道德素养。三是改善公共服务环境。出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方案》,突出抓就业、兴产业、优服务、强管理、促融入,确定12项重点任务,持续加大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投入,推进志愿、社工、居家养老、家庭签约医生服务进安置点。以“两联一进”群众工作为载体,深化干群结对走访、红色代办服务,落实低保、特困、临时救助政策,常态化对重大疾病、残疾人等群体的监测帮扶。充分保障搬迁群众权益,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不动产登记、入学等便民服务,22个集中安置点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娱乐设施等均通过新建或依托原有实现全覆盖。(李旭) 

责任编辑:阿坝州乡村振兴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